“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出處】唐·李白《勞勞亭》。
【意思翻譯】春風知道別離之苦,便不讓 柳枝吐青。遣:使。柳條青:古人常于 春天遠行,此時柳條發青,人們常有折 柳送別的習俗。
【賞析】 勞勞亭:是古人送別的地方,通常此亭附近都栽有柳樹,因此古人送別都有折柳相贈的習俗。天下最令人傷心痛苦的地方,就是人們都在此送別的勞勞亭。那輕柔的春風一定也知道離別的痛苦,所以才不會使柳條又變成青色。“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兩句詩中明顯流露出詩人的悲憫情懷,十分感人。
【用法例釋】一、用以形容春天乍 到,柳枝未青的景色。[例]遠遠就可望 見那棵柳樹,柳條還未發青,柳眼剛剛 張開,朦朦朧朧,若有若無,淡淡的,嫩 嫩的,像早春二月的眉毛,柳色遙看近 卻無。“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魏 晉風骨《柳》)二、用以說明青綠的柳條 常引發人的離別依戀之情。[例]在無 可奈何之中,我只好自欺自慰:沒有柳 樹了,也罷,“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 青”,古人不是因為不能折柳反而心里 好過些嗎? (徐風《楊柳依依》)
【全詩】
《勞勞亭》
.[唐].李白.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賞析】
應當說,古詩中,從送別寫到折柳,再從楊柳寫到春風的詩,并非絕無僅有。楊巨源的《折楊柳》:“水邊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憔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寫得也具見巧思,但與李白的這兩句詩相比,顯得巧而不奇,而李白則是把聯想與奇想結合為一的。詩人因送別時柳條未青、無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這是春風故意不吹到柳條,故意不讓它發青,而春風之所以不讓柳條發青,是因為深知離別之苦,不忍看到人間折柳送別的場面。從詩人的構思說,這是聯想兼奇想;而如果從藝術手法來說,這是托物言情,移情于景,把本來無知無情的春風寫得有知有情,使它與相別之人同具惜別、傷別之心,從而化物為我,使它成了詩人的感情化身。李锳在《詩法易簡錄》中贊美這兩句詩“奇警無倫”,指出其“妙在‘知’字、‘不遣’字”,正是一語中的的評論。
《文心雕龍·物色篇》說:“詩人感物,聯類不窮。”詩思往往是與聯想俱來的。詩人在構思時要善于由甲及乙,由乙及丙。聯類越廣,轉折和層次越多,詩篇就越有深度,也越耐人尋味。古時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所以一些詩人寫離別時常想到楊柳,在楊柳上做文章。例如王之渙的《送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就是從楊柳生意,構思也很深曲;但就詩人的聯想而言,只不過把送別與楊柳這兩件本來有聯系的事物聯在了一起,而在詩中雖然說到楊柳是“東風樹”,卻沒有把送別一事與東風相聯。李白的這兩句詩卻不僅因送別想到折柳,更因楊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風吹拂,從而把離別與春風這兩件本來毫不相干的事物聯在一起了。如果說王詩的聯想還是直接的,那么,李詩的聯想則是間接的,其聯想之翼就飛得更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