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篇讀后感的總結(上)
“散文”一詞不僅是一個漢語詞匯,也是指一種文體,可能大多數人對于“散文”一詞有文采煥發和猶行文這兩種釋義不是太清楚。我們多數人也是因為在上學時,學到了散文體裁的課文才開始注意到“散文”這個詞的。
“散文”作為一種文體,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比如《論語》、《孟子》、《莊子》,這些都是以論說諸子百家思想和觀點為主的散文,同時期的《左傳》則是以歷史題材為主的散文。后來經過兩漢、唐宋、明代的發展,出現了多種形式的散文作品。到了清代嘉慶時期,被譽為“清代古文第一人”的姚鼐曾對我國古代散文文體總結分為13類:論辯、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志、雜說、箴銘、頌贊、辭賦、哀奠。
因為生活年代久遠,大多數人對于閱讀古文比較吃力,也不太喜歡。伴隨著歷史進程,近現代的文學產生了大量的散文、詩歌、小說、戲劇等形式的作品,也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文學家。我個人對民國時期的文人及他們的作品比較感興趣,尤其喜歡散文作品。因為散文的篇幅短小、選材廣泛、寫作形式和方法靈活多樣,可以像小說那樣描寫生活細節,記錄自己的個人狀態,也可以像議論文和詩歌那樣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民國時期雖然社會動蕩,戰爭不斷,但是在文學上卻可以說是一個繁榮的發展時期,涌現了一大批對后世文學影響很大的文學家。當時寫散文的文人很多,不過對于我來說,只知道朱自清先生是一位散文大家。對于朱自清先生的作品,相信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都在上學時學習過的,如《背影》、《荷塘月色》、《春》、《匆匆》等,這些作品因為曾經入選過語文教材而廣為人知。
雖然我們上學時都開設有歷史課,但是只起了普及作用,如果想從歷史中得到智慧和吸取教訓,就必須從其他地方尋找和解讀細節。多讀經歷那段歷史的人寫的書,無疑也是一條尋找歷史細節的途徑。
去年開始有些閑暇時間,萌發了讀書寫作的想法。以前看書總是看不到心里去,看完就忘。后來也曾總結過原因:年齡小時,屬于“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雖是記憶力較好,但理解力嚴重不足。很多課文雖是強行背下來了,但很快也就忘完了,只留下了個“好像學過的印象”。年齡稍大些時,又得了“懶癌”,喜歡呆在“舒適區”,“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現在又長了幾歲,加上經過社會和生活的“再教育”后,不僅理解能力大增,還突然“愛看書”了。但是卻在生活壓力下加快了記憶力的下降,依然是記不住看了什么。怎么辦?無解了嗎?
以前看到過一句話,好像是說“有效的閱讀必須是建立在有效輸出的基礎上”。也就是說,看書要有劃重點、查閱讀不懂的地方、寫筆記、寫讀后感之類的動作,才會對看的書有所吸收,不會看完就忘記作者要表達什么。因為時間較少和“懶惰”的原因從來沒有踐行過,也不知道效果如何。現在我空閑時間每看一篇文章,就用鉛筆把不認識的字和詞標上拼音,不明白的地方就用百度查一下,最后再寫一篇讀后感發在網上。這樣操作果然是對所看文章的印象深了許多,通過寫讀后感還拓寬了相關知識面。
(未完待續……)
[精選]喜歡易經的朋友可以看過來了,給大家推薦一個非常好的網站易經http:///太極之巔易學網旨在打造一個全面準確的易經學習網站,以推廣正統易學為使命,目前網站收錄周易全文詳解及易經注解典籍幾百部,搜索太極之巔就能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