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務機構改革領導感言
誰有關于機構改革的作文,400到500字
中國30年改革開放成就舉世矚目。
大國正在崛起,中國一步步走向富強,迎來中國歷史上的空前盛世。
經濟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三峽工程,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工程;青藏鐵路,世界上建設難度最大的鐵路。
我們完成一個又一個壯舉。
火車第六次提速,奧運場館建設,國家大劇院落成……,我們的建設如火如荼。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30年,是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同心同德、銳意進取,進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創造性活動的30年。
我們探索和開辟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道路,使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更加鞏固。
我們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在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顯著增強,新的宏觀調控體系框架初步形成。
農村和城市的各項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經濟增長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我們實行對外開放的領域和規模不斷擴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進出口貿易、國家外匯儲備大幅度上升。
利用外資為我國建設開辟了廣闊的資金來源。
我國經濟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經濟舞臺。
改革開放不僅使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國民福利得到了實質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國日益融入世界經濟和主流文明之中。
具體而言: 一是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進一步提高。
統計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間,中國的GDP年均增長
【第9句】:67%,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
【第3句】:3%左右的年均增長速度。
與此同時,中國現已成為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大國,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國外匯儲備從未超過十億美元,二00六年末已突破一萬億美元。
對外貿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通過引進國外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大大提高了中國的生產力水平,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二00一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截止到去年,中國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貿總額位居全球第三。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二是民生得到顯著改善,人民生活總體上進入了小康水平。
以收入和住房這兩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項目為例,從1978年到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積都有大幅提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這30年間,中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數量從
【第2句】:5億下降到2148萬,絕對貧困發生率由30%下降到
【第2句】:3%。
中國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減半目標的國家。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個適應經濟發展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市場而不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目前,中國基本成為一個市場經濟國家的共識開始形成。
很多國家包括一些發達國家,相繼承認樂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
這表明,我國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已經基本確立。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委員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親身經歷者和思想推動者,同時也是這段歷史最敏銳的審視者和最深切的感悟者之一。
對于改革開放,厲老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三十年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是完成了三件事。
“第一個是農村的家庭承包制,第二個是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證券市場,第三個是民營經濟的興起。
”農村家庭承包制這一制度變革的主要貢獻,是在當時條件下,通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來促進農民的生產,從而解放了農業生產力。
從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我們進行了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由于股份制改革的推進,中國有了證券市場。
盡管在當時它還是很不完善,但畢竟為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和證券市場開辟了道路。
盡管股份制曾經受到過各種懷疑、甚至責難,但中國的股份制、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終于取得了成就。
對于民營經濟,厲以寧指出,雖然當初出現時也是面臨各種責難,不過在民營企業不斷成長以后,大家真正感到民營企業的確至關重要。
就業問題是誰幫助解決得最多
是民營企業,70%以上的新增勞動力崗位是在民營企業中,很多城市中的稅收主要是民營企業提供的,我們的出口中也有不少是民營企業發揮的作用。
民營經濟的興起調動了許多人創業的積極性,這對長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鎖定了中國的發展道路。
開放是什么
開放就是自主、自發地接受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則,并以此克服自身傳統的特殊規則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進國民福利的增加和國家的富強。
而真正的對外開放,不僅要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還要學習西方發展市場經濟的經驗,學習西方文明,進行制度變革。
從這個意義上說,開放的重要性有時要遠大于改革。
中國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他們中的許多人成為國家建設的有用之才。
通過相互學習,使人們的思想更加解放,視野更加開闊,開放意識和創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們已義無返顧地回歸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一個主權國家的承諾和信用鎖定中國改革發展的道路。
中國改革開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脫離實際,對中國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和物質經濟條件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我們講一切從實際出發,最大的實際就是中國現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而30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和政策。
可以說,能認識到中國處于初級階段這個事實,標志著我們的發展終于走上了實事求是和尊重客觀規律的道路
國稅和地稅是什么時候分開的,中國的稅改史。
1994年以前,我國從中央到地方只有一個稅收征管系統,中央稅收主要靠地方稅務局征收。
1994年7月1日,國稅地稅正式分開。
但分稅制實行了24年,存在的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
一方面,國地稅分設會使納稅人的納稅成本增加,稅務機關的征稅成本增加,不利于稅務人員全面掌握稅收業務;另一方面,機構分設所導致的機構爭議也成為問題。
合并后,好處主要有:
【第1句】: 可以提高征管效率,避免國、地稅之間的推諉扯皮,同時促進稅收征管的全國統一性,平衡地區差異性。
【第2句】: 能方便納稅人申報及應對稅務機關檢查,減少了企業的稅收合規成本。
【第3句】: 征稅系統可以對人員進行更好的配置,強化最需要加強的部門,提高稅收征收的整體效率;
【第4句】: 稅務局可以一次對所有稅種統一檢查,有效避免以往對非本單位的稅收風險覺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弊端。
【第5句】: 地方財政數據造假的可能性下降。
以前,地方稅務局僅僅在業務上歸屬國家稅務總局指導,但人事等由同級政府決定,所以地方政府為了政績的需要,對地稅、非稅收入造假就有了可能。
合并后,征稅權在一定程度上上收,可有力避免此類現象。
2024年3月13日,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國務院將改革國稅地稅征管體制,將省級和省級以下國稅地稅機構合并,實行以國家稅務總局為主與?。▍^、市)人民政府雙重領導管理體制。
雙重領導即一個部門由兩個上級來領導。
從機關管理方面講,雙重領導關系是指地方國家機關受同級國家權力機關以及黨委和上級同類型機關同時領導,一般的地方國家機關都含有雙重領導。
表現為在行政關系上歸地方政府領導,在業務上歸上級同類部門的領導。
我國稅收制度的特點
我國實行以流轉稅居于主導地位的地方稅制體系。
新中國成立以來,為了適應不同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條件的發展變化,稅收制度經歷了多次重大改革,但稅制結構中流轉稅居于主導地位的特點始終沒有改變。
中國稅制結構的發展演變具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建國初期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
在這一階段,我國稅制實行以流轉稅為主體的多種稅、多次征的稅制模式,當時流轉稅收入占整個稅收收入的 80%以上。
在國有企業占絕對比重、利潤上繳形式為主的計劃經濟背景下,這種稅制結構雖然可以基本滿足政府的財政需要,但是卻排斥了稅收發揮調節經濟的作用。
第二階段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到1994年稅制改革以前。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使國有經濟一枝獨秀的局面逐步有所改變,為適應稅源格局的變化,我國政府于1983年和1984年分兩步進行了利改稅的改革,首次對國營企業開征了所得稅,并改革了原工商稅制。
利改稅 以后,我國所得稅占工商稅收收入的比重迅速上升。
1985年,所得稅比重達到
【第34句】:3%,基本形成了一套以流轉稅為主體、所得稅次之、其他稅種相互配合的復合稅制體系。
第三階段是1994年稅制改革后形成的現行稅制結構。
我國現行稅制是在1994年工商稅制改革的基礎上形成的,此次改革側重于稅制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在普遍開征增值稅的基礎上,建立了以增值稅為主體,消費稅、營業稅彼此配合的流轉稅體系;頒布并實施了統一的內資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的法律、法規。
1994年稅制改革后,我國的稅種由32個減少到18個,稅制結構得到了簡化,并趨于合理。
地稅局基層稅務分局科員,是在縣里還是鄉鎮工作呢
公共選擇:稅收的核心含義\ 稅收決策應當通過公共選擇加以進行,這是現代社會的鮮明特征之一。
說白了,即公眾作為納稅人掏了錢,就應當由公眾(通過一定的程序和公共決策機構)說了算——誠如發達社會公共的錢袋子掌握在國會而非政府手中。
公眾通過其代議機構,決定究竟花多少錢用來購買多少由政府提供的公共品。
由此,決定了私人品與公共品的配置以及相應稅種和稅率。
所以,應當是公眾的公共選擇而非政府的決策可以體現稅收合理的配置功能。
\ 只有稅收特定的公共選擇完成后,才談得上政府加以執行的問題。
這一程序是不容顛倒過來的。
中國正在大步邁向現代化,就更應當努力靠近這種程序,而且憲法不也規定了人民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構了嗎
假如某個政府的領導人面對一個公共決策的最高權力機關說:“我們終于取消了某某稅種”,這種做法正常不正常,對不對
從程序上講肯定是不對的。
正當的程序是,首先由最高公共決策機構做出并通過取消什么稅的決議或議案,然后讓政府去執行。
\ 如果關于稅率和稅收用途的決策沒有體現公共選擇的意愿,其結果則是令人難堪和令人沮喪的。
記得樊綱在2000年某期《經濟研究》的發文中,針對當時政府以大量財政資金用來剝離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透析)和為其提供資本金(輸血),曾感言:總要有人為此“埋單”。
當時,他并未指出由誰并以何種方式“埋單”。
后來,我漸漸想明白了——當然是由公眾付費的。
不過,付費的方式顯得較為奇特。
打個比方:公眾作為納稅人,總共依法交納了2萬億的稅,原本可以消費到等額的公共品。
由于搶救國有銀行這些“危重病人”花費了1萬億元,那么公眾只能獲得1萬億真正需要的公共品了。
原來,公眾是以在公共品的購買過程中花了“冤枉錢”的方式而“埋單”的。
那么,這樁“買賣”公眾到底是否愿意呢
\ 也許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才會出現一方面稅收增加很快而另一方面百姓抱怨用于教育、醫療等公共支出太少的“悖論”。
近來,社會大眾對于教育和醫療等領域的詬病,難道不正說明了對于政府強賣公共品(缺斤少量、供非所求)的不滿嗎
所以,稅收及其用途的決策不是通過良好的民主程序下的公共選擇,吃虧的必然是廣大的人民群眾。
從某種意義上說,將稅收用于搶救大型國有銀行,算是萬幸了,因為絕大部分百姓從嘴里摳出的錢都存在這些銀行里,一旦這些銀行倒閉了,百姓就會血本無歸。
如果稅收讓各級政府用來追求GDP政績或搞形象工程,那么百姓可真成了名副其實的“冤大頭”。
GDP這玩意兒太能哄人,說的極端些——純粹挖個坑,如果由政府開支,就會造出GDP,說不定數額比政府開支還要大(由于乘數效應);再把坑填上,又將增加GDP。
一來一回,什么效用也沒有,GDP卻增長了一大截。
這倒解開了存留在我心中許久的一個謎團:為什么官方公布的經濟增長率這么高,中國還是在國際競爭的長跑中晃晃悠悠,似乎像韓國這樣的“小個兒”也會不經意地流露出某種優越感。
若是從前,又不知會道出幾遍“虧對列祖列宗”來
\ 看來,稅收及其用途真的需要公共選擇了。
那么,可否請經濟學家替公眾算一算究竟應當上多少稅、讓政府提供多少公共品呢
很無奈,經濟學家充其量知道些諸如最優解的條件等等,盡管有些末流的所謂“大家”總喜歡當眾擺弄手中的算盤。
其實,適當的稅率和公共品的品種與數量,不是計算出來的,而是通過良好的公共選擇程序(或民主程序)在不同利益集團之間博弈出來的。
所幸的是,在發達社會,公共選擇的結果至少不會長期偏離公眾的意愿,因為合法程序下政黨的輪替和政府的更迭將有助于保證這一點。
\ 除配置功能外,稅收還具有國民收入再分配和作為宏觀調控工具的功能。
這些功能的發揮,仍應當通過公共選擇。
就拿稅收的國民收入再分配功能來說,比如有一排路燈,你我都享受到了,但是我們花的錢是不一樣的,由于我比你富,根據累進的所得稅制,所以我多花了錢,這就是物品配置當中國民收入再分配的效應。
而轉移支付更能體現國民收入再分配。
那么什么程度的國民收入再分配是合適的呢
\ 假如在一個靜態的個人偏好無差異的社會,且存在貨幣的邊際效用遞減。
在這種情形下,如果我們遵循的不是帕累托標準而是補償原則,達到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稅收安排則是:通過稅收和轉移支付,將所有國民的可支配收入實現均等化——絕對的均貧富。
道理很簡單,富人失去一元所減少的效用要比窮人得到一元錢所增加的效用要低一些。
那么,為什么人們通常不選擇這樣的一種再分配呢
從動態來看,這一安排是不合理的,因為人們將會失去動力而不會努力去賺錢,社會也就無法進步了。
所以,合適的國民收入再分配勢必要在現在與將來的社會福利之間進行權衡,以實現動態的社會福利最大化。
\ 顯然,由政府決策而非公共選擇來追求動態的社會福利最大化,無異于緣木求魚。
政府可能會迫于眼前的形勢,放大部分民眾的訴求,施出某種“小仁政”來。
由于目前的輿論造出來了一種仇富心理、一種原罪說,就是窮人要求對富人進行無限制的國民收入再分配。
對此,尤其一個國家在發展和轉型初期是應該謹慎對待的,如果決策不當,等于是“殺雞取卵”。
當然,要求富人承擔相對較多的社會責任,這是無可厚非的,但絕對不能造成一種原罪說,把富人的收入增量全部均分,最后的結果只能是對所有的草根百姓不利。
\ 聯想到近期出臺的稅收政策,頗感不安。
即使不對稅收政策的程序合法性加以探究,我也很難弄懂——為什么全國只有年應稅收入超過12萬元的納稅人必須自行申報。
如果要進行以個人所得稅自行申報為內容的稅制改革,那么試點應當選擇某一地區或某一城市;如果想要公民牢固確立依法納稅的觀念,最好先由政府官員做起。
看來,從富人那里進行試驗,總能撈得些油水,試驗所帶來的凈收益將會更大。
但愿這一舉措不是原罪說和社會仇富心理的一種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