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兩川”的詩句大全
為您整理了50句帶“兩川”的詩句,其中“兩川”開頭的詩句18句,“兩川”結尾的詩句17句,“兩川”在中間的詩句15句,供您參考。
“兩川”開頭的詩句【第1句】:兩川花捧御衣香,萬歲山呼輦路長。——出自唐·崔道融《鑾駕東回》
【第2句】:兩川風景同三月,千里江山屬一家。——出自唐·白居易《同夢得暮春寄賀東西川二楊尚書》
【第3句】:頌罷南華誰得聞,兩川寒玉一禪身。——出自周弼《寄云泉僧永頤》
【第4句】:今年北邊羽書急,兩川夫調紛苛征。——出自程公許《瀘水清》
【第5句】:一見奇葩潑眼明,兩川風物寄爭新。——出自傅察《李良寵示牡丹長句謹賦三首》
【第6句】:兩川文武長江下,百粵車書五嶺來。——出自陳傅良《游南岳》
【第7句】:兩川人物古不乏,數子風流今可無。——出自秦觀《和東城紅鞓帶》
【第8句】:多賴皇明燭幽遠,兩川無事得生還。——出自張詠《再任益州回留題劍門石壁》
【第9句】:嘆息風流今未泯,兩川名醞避鵝黃。——出自南宋·陸游《游漢州西湖》
【第10句】:兩川相望各繁華,二牧蕃宣出一家。——出自范祖禹《送周思道再知漢州三首》
【第11句】:兩川尚阻尋三友,四海空傳是一家。——出自魏野《將游蜀中恨…峽路薛…二運使提刑》
【第12句】:太華蓮峰降岳靈,兩川棠樹接郊坰。——出自唐·劉禹錫《寄和東川楊…之二公……因成是詩》
【第13句】:兩川稻熟須好晴,我亦閑游神勿驚。——出自范成大《雷洞坪》
【第14句】:兩川風物美,不似走京塵。——出自梅堯臣《送張殿丞吉甫知資陽》
【第15句】:兩川邁往初不然,我喜其行重說偈。——出自釋慧空《送二僧之衡陽》
【第16句】:十口漂零猶寄食,兩川消息未休兵。——出自唐·鄭谷《漂泊》
【第17句】:山之岷峨水之涪,兩川至今騰歌謳。——出自馮時行《劉守生日》
【第18句】:諸道俱遺愛,兩川尤著名。——出自樓鑰《觀文殿學士趙公挽詞》
“兩川”結尾的詩句【第1句】:檀施走兩川,澆缽日萬指。——出自馮時行《留題云頂》
【第2句】:豈惟豪兩川,自足夸東吳。——出自南宋·陸游《醉書》
【第3句】:蜀州海棠勝兩川,使君欲賞意已猶。——出自梅堯臣《道損司門前…暗惡海…太守風味因》
【第4句】:裘馬清狂遍兩川,十年身是地行仙。——出自南宋·陸游《病中久癈游覽悵然有感》
【第5句】:從昔遨游盛兩川,充城人物自駢闐。——出自邵伯溫《元夕》
【第6句】:疊嶂連三峽,重門扼兩川。——出自曹宗旦《劍門關》
【第7句】:環轍道萬里,軺車開兩川。——出自岳珂《憶昔二首》
【第8句】:五丁鑒劍古今傳,屹立崇墉蔽兩川。——出自程公許《和內幕季美》
【第9句】:聞道池亭勝兩川,應須爛醉答云煙。——出自蘇軾《和文與可洋川園池三十首 泉亭》
【第10句】:敵窺淮漢蹂兩川,君相不得高枕眠。——出自趙汝回《送盧五方春分教端州》
【第11句】:壯哉古邑雄兩川,眇然下瞰乃爾孱。——出自李流謙《登無為冠鰲亭分韻得山字》
【第12句】:旱乾遍兩川,陰陽錯常度。——出自程公許《喜雨上西清崔先生》
【第13句】:拾遺白發有誰憐,零落歌詩遍兩川。——出自南宋·陸游《夜登白帝城樓懷少陵先生》
【第14句】:陸海擅兩川,利百倍灞漣。——出自程公許《人頭山肅謁石壁清源真君像》
【第15句】:書劍當年遍兩川,歸來垂釣鏡湖邊。——出自南宋·陸游《書劍》
【第16句】:稱忠著甲令,節制控兩川。——出自李廳《故諫議大夫…絕內相…其名曰蜀鮮》
【第17句】:邇來耆舊無新語,誰使文章漫兩川。——出自宋·敖陶孫《上閩帥范石湖五首》
“兩川”在中間的詩句【第1句】:山水兩川奇勝地,典刑三晉老成人。——出自馮時行《送張卿赴西路憲》
【第2句】:中間筑雄壘,獨據兩川會。——出自文同《子駿運使八詠堂·寶峰亭》
【第3句】:憔悴敢忘雙闕路,淹遲遍看兩川山。——出自南宋·陸游《雪晴行益昌道中頗有春意》
【第4句】:擁節兩川曾不擾,剖符千里定為良。——出自強至《送張龍圖赴益州》
【第5句】:冰作形容雪作眉,早知談論兩川知。——出自唐·李涉《贈道器法師》
【第6句】:譬竭兩川賦,豈由此水施。——出自梅堯臣《吳仲庶殿院…詩六篇…韻焉·汴渠》
【第7句】:蚤從兩川馳大名,眉宇瑩徹春壺冰。——出自樓鑰《送王恭父倉部知洋州》
【第8句】:定無萬里封侯相,且復兩川行腳還。——出自孫應時《永康虎頭山》
【第9句】:地僻鼎分三縣界,淵澄輻輳兩川流。——出自釋慧日《麻溪渡》
【第10句】:國家舊數兩川最,人物尤勝二漢間。——出自曾協《謝蜀人侯君惠詩》
【第11句】:山帶岷峨千里秀,棧連秦漢兩川馳。——出自郭令孫《隆慶府》
【第12句】:所喜江陵得真處,沮漳依舊兩川橫。——出自宋·高荷《句》
【第13句】:蘇息兩川遺惠在,撫柔千里宿心同。——出自強至《送趙龍圖赴成都》
【第14句】:相望兩川間,別夢縈百里。——出自廖行之《贈別羅舜舉》
【第15句】:四賢同在兩川時,不獨民間斗察微。——出自魏野《寄贈西川御…使臧殿…提刑唐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