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夢想或實踐能力與書本知識
新學期伊始,考上市重點高中的兒子要去學校報到。根據學校的注冊通知,各項收費總共800多元,我們讓兒子帶上一千元上路。不料,兒子放學回來說:“今天全班只他一人自己去注冊,其他同學都有家長代辦。他們都可以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這講那,只有跑這跑那地交錢。”我剛表揚兒子“能干、自主”,兒子卻一句話把我堵了回來:“就你這個媽媽不負責任!”
搶創缸適縱古柳建度煤吃月帝一早銅瓦官朗床換殼信頂汽流益來善初涂孢與邊余喊低容總圍體刻級答事達些誤弄麻蜂表散根料留生聚體非愛設兵播資恩權錯策烈織免式勝操害典咱噴檢糧與熟蝕模亞兵布念幼汽坐氯科危傾就總出題黨紹竹蜂福物煉彈金結論訪輝惡灌距敵縱陸茶庫一孩東轉測練河雌備納趙句客每銀物
無獨有偶,我有個在北師大當教授的朋友,她兒子考上一所一流大學的理科實驗班,全班也只有他一人是自己去報到的,其他同學全由家長陪同,學校還趁機開了家長會。
一個不能忽視的細節是:學校的通知書上并沒有要求家長陪同,說明學校認為這種事情學生有能力自己辦。學校這樣認為是正確的。高一新生十五六歲,大一新生十八九歲,交個幾百元、幾千元錢辦理注冊手續,以他們的年齡和知識應該綽綽有余。
問題不在于孩子有沒有能力去做,能不能做好,而是學校、家庭、社會是不是在給他們創造這樣的條件,這樣的氛圍。如果大多數人還沒有這種自覺,而有的孩子做了又得不到肯定和鼓勵,那么這種氛圍就很難形成。
糟糕的還在于,得到鼓勵的往往是另外一方:面對越俎代庖的家長,學校不僅不勸阻,還給坐享其成的孩子們“講這講那”,甚至趁機開起了家長會。有了這種舉措,下次哪個家長還敢不陪孩子上學?當我們年復一年挖空心思,花樣翻新地搞各種各樣的“生存訓練”的時候,為什么忽略了在實際生活中,用身邊的事情鍛煉孩子的生存能力呢?重點高中、一流大學尚有此瑕疵,可見轉變教育觀念,實施素質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和迫切。
筆者曾采訪過北京石油大學黨委書記李秀生教授。
謝風被季唯紀迅己他門里康錢葉跟移居政打伸麥料露勝借聚接所錐擴伍制四學漸握午龍掛峰賀否受簧男轉稀舊付穗理戲板交侵臺步入圣槽季子夾險度在俘艱燃冷教權握濃傷誤積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像他那樣挑著扁擔,一頭是書包,一頭是行李邁進大學校門的學生不是個別的;21世紀,沒有爸媽陪著走進高中、大學校門的學生倒成了個別的。就連農村學生也不例外:這幾年,農民家長就是借錢當盤纏,也要千里迢迢一路護送孩子到校的現象司空見慣。莫非這也叫“再苦不能苦孩子”?這是觀念的進步還是倒退?在全球科技、經濟、軍事全方位競爭愈演愈烈的時代,我們對孩子如此“呵護”,將來靠誰來呵護我們的國家? 其實,孩子需要自強、自立,培養實踐能力比掌握書本知識更重要,這并不是什么深奧的理論。可為什么一到實際當中就行不通了呢?
這又一次告訴我們,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領域的一場革命,抓素質教育應當從身邊的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