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鬼話到人話關于中國人究竟應該怎樣學英語

A word is dead
When it is said,
Some say.
I say it just
Begins to live
That day.
Emily Dickinson
1. 十九世紀中葉,五口通商的結果使廣州成為中國人從實用角度開始學習英語的最早地方。當時在廣州出現了一本英語教科書,叫做《鬼話》。其實,這部旨在教中國人學習英語的課本不過是一種粗淺的、用漢語注音的英語詞匯入門書。例如:把today 注為土地,把man注為曼。1884年上海的點石齋石印了一本可以被稱之為最早的英語900句的會話書,書名叫《無師自通英語錄》。這部書突破了《鬼話》只以單詞為核心的編排方式,而代之以譯成漢語的英文句子為核心。當然,它仍采用漢語的字詞來標注英文的讀音。例如:How many chapters are there in this book? 這句英文被注成了好美呢卻迫忒兒司阿兒則兒意因祭司不克。另外,英文在上海更發展成了以通俗的、類似打油詩一樣壓韻的竹枝詞為載體的不乏趣味的洋涇浜英語,這就是所謂的別琴竹枝詞。別琴這兩個字原本是英文business的近似漢語讀音,后來英國人惡意地取笑這種不準確的讀音,于是就用pidgin這個發音相近的英文詞來表示胡編亂造的、不規范、不準確的英文。Pidgin English便成了洋涇浜英語的代稱。舉個例子博大家一笑:清晨相見好貓迎(早上見面說good morning),好度油圖噓闊情(相互問候說how do you do);若不從中市歸市(squeeze,意思是敲詐),如何覓市叫先生(先生為Mr.)。
2. 從英語習得史的角度看,在這一英語學習的啟蒙期,中國人學習英語的方法特點是:(1)完全以字為中心,簡略之極;(2)完全以漢文化的生存實境來強迫英文就范。換句話說就是:字本位,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以中制夷。只是,依照這樣的方法學出來的英文真難為了洋鬼子。
3. 1898年,一個名叫馬建中的人出版了一部影響巨大的著作《馬氏文通》。這是國人寫的第一部漢語語法書,以歐洲語言的所謂葛郎瑪(grammar)來系統地解釋古漢語的文言文。葛郎瑪這樣一種總結語言規律的方法被馬建中拿來以夷制中,使國人茅塞頓開地感受到漢語文言文亦有語言規律可循。從英語習得史的角度看,進入這一以句本位為特征的英語學習的理解期后,中國人學習英語的方法一變而為強調語法,即注意力轉向到英文詞與詞之間的構成關系上,重視完整的句子,旨在理解英文的意義結構。對于啟蒙期而言,無疑這是一次英語學習方法上的革命。
4.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從此以后,中國人學習英語的方法就再也沒能跳出這一如來佛的掌心:要么強調詞本位,變著花樣背單詞,以為背下一部詞典也就等于掌握了英文;要么強調句本位,東拼西湊些連編者自己都未必能解釋清楚為什么學習者必須掌握的所謂精品句子,以為把這些精品句子倒背如流,就可以去瘋狂地征服世界。結果,中國人的英語學習熱從未減退過,而真正的英語交流能力卻似乎沒有發生革命性的進化。
5. 怎樣才能告別啞巴英語,而讓自己的英語達到能夠進行交流的水平呢?首先,讓我們廓清一個重要的觀念。很多人都對中國英語教學現狀表示不滿,原因是中國的英語教學培養出的是一種啞巴英語。我曾對學生說,中國人要是真能發明出一種啞巴英語教學法,即學完英語后什么都不會說了,那就太厲害了,因為學了半天最后什么都不會說,那簡直就是一種奇跡。我個人認為中國人學到的并非是一種啞巴英語。不錯,我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學習英語,學了若干年后,等到真正要開口說話時卻像啞巴一樣說不出達意的話來。造成這種現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我認為,中國人把對英語的學習和其他學科的學習放在了同一高度上,把英語學習當成一種知識掌握,而不是當成技能培訓。這讓我想起莊子說的那句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人的一生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但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學到最重要的東西才會派上用場。所以說,中國人學英語必須把語言和交流分開思考。換句話說,學習全部語言不是目的。語言浩瀚無際,花一輩子時間也是學不完的。但人在日常交流中所能使用到的那部分語言,不過是語言中的滄海一粟。如果把大量的精力只花在語言學習上,試圖去征服語言的海洋,那我們就把大量的精力浪費了。而學到的東西大多是在交流中用不到的,或者說需要用的還沒有學到手。所以要學會從語言的汪洋里舀起一瓢能解渴的水,而且要學會舀起哪一瓢,這兩點至關重要。如果從你舀的那瓢水中能看到交流的大海,那就對了。連錢鐘書這樣的大學問家都宣稱他的大作《管錐編》,也就是這個道理。他通過管、錐看到了整個世界。
6. 語言和交流是兩個層次的問題。語言為表達意義提供了基本的板塊,但它并不等于交流本身。學語言不是終極目的,因為語言并不是確定意義的惟一場所。也就是說,不要錯誤地以為:我知道了這個詞是什么意思,我在交流中就能運用了。實際上并非如此。在語言層面上,我們只是對詞義進行了大范圍內的界定,但意義的真正理解在實際交流過程中才能實現。因此我說,所謂的啞巴英語其實是指學生學了很多的英語知識,認為每一個詞或短語對應著惟一一個意思,而忽略了在實際交流中意義是變化無窮的,它會涉及到感情、涉及到情景等多種因素。當需要用同一個詞來表達不同的意義時,就不會表達了,因此當然也就說不出來了,這就是所謂啞巴英語表現出來的最大特征。這就像一部交響曲寫出來,不同的指揮家指揮定會產生不同的意思和效果。因為音樂在某種程度上說和語言是一樣的,它是一種在時間中實現的東西,它是流動的,飄忽不定的。語言就是樂譜,而交流是指揮下的現場演奏,關鍵是看現場指揮怎樣去闡釋樂譜。
7. 為什么說只有熟悉并掌握了英語思維方式才能進行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呢?具體來說,交流的全過程由說者(speaker)和聽者這兩個因素決定。彼此要想準確無誤地理解對方,其中關鍵是兩個人在使用語言剎那間的思維過程或邏輯思維結構是否接近。舉個通訊的例子:大家使用的符碼都是一樣的,但是為什么我們很難截獲敵方的電報?因為敵方把電報符碼重新定義了。同樣的符碼對我方來說是一個意思,對敵方來說卻是另外一個意思。如果不能接近敵方的思維方式,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敵方符碼真正的意思,所以說我們要去破解它。但我們破解的不是符號本身,而是破解符號后面的思維方式,即依某種方式確定的意義。
8. 究竟說什么(what to say),怎么說能使我們同native English speakers之間的交流明白曉暢,這才是學好英語的關鍵,而不是我們中國人之間怎樣用英語交流能懂,因為我們只要學會了英、美人之間交流的思維方式,我們肯定能把英語口語練好,和他們進行無障礙的交流。所以說,我們要想掌握英語,別無選擇,那就是一定要學會去read a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mind。只要我們掌握了他們的思維方式,我們肯定也就真正掌握了英語
A word is dead
When it is said,
Some say.
I say it just
Begins to live
That day.
Emily Dickinson
1. 十九世紀中葉,五口通商的結果使廣州成為中國人從實用角度開始學習英語的最早地方。當時在廣州出現了一本英語教科書,叫做《鬼話》。其實,這部旨在教中國人學習英語的課本不過是一種粗淺的、用漢語注音的英語詞匯入門書。例如:把today 注為土地,把man注為曼。1884年上海的點石齋石印了一本可以被稱之為最早的英語900句的會話書,書名叫《無師自通英語錄》。這部書突破了《鬼話》只以單詞為核心的編排方式,而代之以譯成漢語的英文句子為核心。當然,它仍采用漢語的字詞來標注英文的讀音。例如:How many chapters are there in this book? 這句英文被注成了好美呢卻迫忒兒司阿兒則兒意因祭司不克。另外,英文在上海更發展成了以通俗的、類似打油詩一樣壓韻的竹枝詞為載體的不乏趣味的洋涇浜英語,這就是所謂的別琴竹枝詞。別琴這兩個字原本是英文business的近似漢語讀音,后來英國人惡意地取笑這種不準確的讀音,于是就用pidgin這個發音相近的英文詞來表示胡編亂造的、不規范、不準確的英文。Pidgin English便成了洋涇浜英語的代稱。舉個例子博大家一笑:清晨相見好貓迎(早上見面說good morning),好度油圖噓闊情(相互問候說how do you do);若不從中市歸市(squeeze,意思是敲詐),如何覓市叫先生(先生為Mr.)。
2. 從英語習得史的角度看,在這一英語學習的啟蒙期,中國人學習英語的方法特點是:(1)完全以字為中心,簡略之極;(2)完全以漢文化的生存實境來強迫英文就范。換句話說就是:字本位,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以中制夷。只是,依照這樣的方法學出來的英文真難為了洋鬼子。
3. 1898年,一個名叫馬建中的人出版了一部影響巨大的著作《馬氏文通》。這是國人寫的第一部漢語語法書,以歐洲語言的所謂葛郎瑪(grammar)來系統地解釋古漢語的文言文。葛郎瑪這樣一種總結語言規律的方法被馬建中拿來以夷制中,使國人茅塞頓開地感受到漢語文言文亦有語言規律可循。從英語習得史的角度看,進入這一以句本位為特征的英語學習的理解期后,中國人學習英語的方法一變而為強調語法,即注意力轉向到英文詞與詞之間的構成關系上,重視完整的句子,旨在理解英文的意義結構。對于啟蒙期而言,無疑這是一次英語學習方法上的革命。
4.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從此以后,中國人學習英語的方法就再也沒能跳出這一如來佛的掌心:要么強調詞本位,變著花樣背單詞,以為背下一部詞典也就等于掌握了英文;要么強調句本位,東拼西湊些連編者自己都未必能解釋清楚為什么學習者必須掌握的所謂精品句子,以為把這些精品句子倒背如流,就可以去瘋狂地征服世界。結果,中國人的英語學習熱從未減退過,而真正的英語交流能力卻似乎沒有發生革命性的進化。
5. 怎樣才能告別啞巴英語,而讓自己的英語達到能夠進行交流的水平呢?首先,讓我們廓清一個重要的觀念。很多人都對中國英語教學現狀表示不滿,原因是中國的英語教學培養出的是一種啞巴英語。我曾對學生說,中國人要是真能發明出一種啞巴英語教學法,即學完英語后什么都不會說了,那就太厲害了,因為學了半天最后什么都不會說,那簡直就是一種奇跡。我個人認為中國人學到的并非是一種啞巴英語。不錯,我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學習英語,學了若干年后,等到真正要開口說話時卻像啞巴一樣說不出達意的話來。造成這種現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我認為,中國人把對英語的學習和其他學科的學習放在了同一高度上,把英語學習當成一種知識掌握,而不是當成技能培訓。這讓我想起莊子說的那句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人的一生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但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學到最重要的東西才會派上用場。所以說,中國人學英語必須把語言和交流分開思考。換句話說,學習全部語言不是目的。語言浩瀚無際,花一輩子時間也是學不完的。但人在日常交流中所能使用到的那部分語言,不過是語言中的滄海一粟。如果把大量的精力只花在語言學習上,試圖去征服語言的海洋,那我們就把大量的精力浪費了。而學到的東西大多是在交流中用不到的,或者說需要用的還沒有學到手。所以要學會從語言的汪洋里舀起一瓢能解渴的水,而且要學會舀起哪一瓢,這兩點至關重要。如果從你舀的那瓢水中能看到交流的大海,那就對了。連錢鐘書這樣的大學問家都宣稱他的大作《管錐編》,也就是這個道理。他通過管、錐看到了整個世界。
6. 語言和交流是兩個層次的問題。語言為表達意義提供了基本的板塊,但它并不等于交流本身。學語言不是終極目的,因為語言并不是確定意義的惟一場所。也就是說,不要錯誤地以為:我知道了這個詞是什么意思,我在交流中就能運用了。實際上并非如此。在語言層面上,我們只是對詞義進行了大范圍內的界定,但意義的真正理解在實際交流過程中才能實現。因此我說,所謂的啞巴英語其實是指學生學了很多的英語知識,認為每一個詞或短語對應著惟一一個意思,而忽略了在實際交流中意義是變化無窮的,它會涉及到感情、涉及到情景等多種因素。當需要用同一個詞來表達不同的意義時,就不會表達了,因此當然也就說不出來了,這就是所謂啞巴英語表現出來的最大特征。這就像一部交響曲寫出來,不同的指揮家指揮定會產生不同的意思和效果。因為音樂在某種程度上說和語言是一樣的,它是一種在時間中實現的東西,它是流動的,飄忽不定的。語言就是樂譜,而交流是指揮下的現場演奏,關鍵是看現場指揮怎樣去闡釋樂譜。
7. 為什么說只有熟悉并掌握了英語思維方式才能進行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呢?具體來說,交流的全過程由說者(speaker)和聽者這兩個因素決定。彼此要想準確無誤地理解對方,其中關鍵是兩個人在使用語言剎那間的思維過程或邏輯思維結構是否接近。舉個通訊的例子:大家使用的符碼都是一樣的,但是為什么我們很難截獲敵方的電報?因為敵方把電報符碼重新定義了。同樣的符碼對我方來說是一個意思,對敵方來說卻是另外一個意思。如果不能接近敵方的思維方式,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敵方符碼真正的意思,所以說我們要去破解它。但我們破解的不是符號本身,而是破解符號后面的思維方式,即依某種方式確定的意義。
8. 究竟說什么(what to say),怎么說能使我們同native English speakers之間的交流明白曉暢,這才是學好英語的關鍵,而不是我們中國人之間怎樣用英語交流能懂,因為我們只要學會了英、美人之間交流的思維方式,我們肯定能把英語口語練好,和他們進行無障礙的交流。所以說,我們要想掌握英語,別無選擇,那就是一定要學會去read a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mind。只要我們掌握了他們的思維方式,我們肯定也就真正掌握了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