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jié)為什么又叫燈節(jié)

元宵節(jié)有“元夕”、“元夜”、“上元”、“燈節(jié)”等多種稱呼,每到元宵節(jié)古人都要燃燈。所謂燃燈,又叫放燈、上燈、亮燈,這種風(fēng)俗是怎么來的?要弄清這一問題,得先了解一下元宵節(jié)的起源。
從年代上來說,元宵節(jié)的起源主要有“漢朝說”、“魏晉說”、“唐朝說”等版本。其中起源于漢朝的說法又分“漢文帝說”與“漢武帝說”兩種。
最早起源的說法與西漢開國之臣周勃有關(guān)。當年,周勃與陳平謀劃,誅滅了專權(quán)的呂氏家族,擁立代王劉恒(漢文帝)。因為周勃在正月十五戡平“諸呂之亂”,漢文帝遂定此日為元宵節(jié)。此后,每年元月十五日晚,漢文帝都要出游,與民同樂。
第二種說法與正月祭祀太(泰)一神有關(guān)?!妒酚?middot;樂書》記載:“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太一神即天神,是秦漢人心中的至尊之神。漢武帝對祭祀太一神十分虔誠,他采納方士繆忌的奏請,在甘泉宮中設(shè)“泰一神祀”,并定下祭祀活動從正月十五黃昏開始,宮中遍燃燈燭,獻祀太一,乃至通宵達旦。此夜取消夜禁,即所謂“放夜”,京城居民可以通宵活動。
持“魏晉說”觀點的人則認為,元宵節(jié)的來源與中國本土教“道教”有關(guān)。漢末道教中的支派“五斗米道”,創(chuàng)天、地、水(人)“三官”,魏晉道家以“三官”與時日節(jié)候相配,定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合稱“三元”,中國傳統(tǒng)的三元節(jié)慶,由此產(chǎn)生。
元宵節(jié)為何一定要燃燈
學(xué)術(shù)界的觀點也不盡相同,歸納起來有“祀神說”、“媚官說”、“念佛說”三種。
“祀神說”因漢武帝祭祀太一神而來。元宵之夜來臨時,漢武帝會令人點燃燈火,故元宵節(jié)又稱“燃燈節(jié)”或“燈節(jié)”。“媚官說”則由道教的三官神靈引起。據(jù)明郎瑛《七修類稿·辯證類》“三官”條:“世有三元三官,天地水府之說……其用司于三界,而以三時首月候之,故曰三元。”正月十五是三官下降之日,三官各有所好,天官好樂,地官好人,水官好燈,于是有上元節(jié)縱樂點燈之俗。而“念佛說”則為不少佛徒相信。據(jù)《涅檠記》,佛祖釋迦牟尼火化后,信徒將他的舍利子置于金座上,大眾飛撒花瓣,奏樂,繞城燃燈十三里。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后,每逢元宵夜皆點花燈紀念佛祖。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僧史略·漢法本傳》釋稱:“西域十二月三十日是中國正月之望,謂之大神農(nóng)變月。漢明帝令燃燈,以表佛法大明也。”宋高承《事物紀原》也持相同的說法。
上述哪種說法更接近事實真相
“祀神說”是元宵節(jié)燃燈之濫觴,《七修類稿·辯證類》“元宵燈”條便稱:“上元張燈,諸書皆以為沿漢祀太乙,自昏到明,今其遺事。”而“媚官說”只是一種民間觀點,“念佛說”也談不上是元宵節(jié)燃燈之俗的起源。佛徒為佛祖燃燈與中國元宵節(jié)燃燈,不過是一種風(fēng)俗巧合或者說中外文化融合的結(jié)果,但這在事實上推廣了元宵節(jié)燃燈之風(fēng)。
《元宵節(jié)為什么又叫燈節(jié)》閱讀地址: